海明威是世界文學版圖上最著名的美國經(jīng)典作家之一。本書將海明威及其文學文本置于20世紀上半葉美國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充滿張力的諸多現(xiàn)代性情境中,分析其中蘊含的前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清教倫理與消費文化、精英文學與商業(yè)文化、美國性與他者性、個人自由與身份焦慮、男性與女性的性別政治、左翼的政治責任與人類共同體等現(xiàn)代性問題與價值悖論,在歷史考察與辯證闡發(fā)中彰顯中國學者的外國文學研究本土視角和主體立場。并且,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相互依存又沖突的當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思考全球現(xiàn)代化與在地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綠色殖民主義與生態(tài)整體主義等現(xiàn)代性難題。
于冬云,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博士,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F(xiàn)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教學研究分會、外國文藝理論分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英語文學、中外文學關系。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結(jié)項優(yōu)秀)、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1項,出版專著3部,譯著(合譯)1部,主編山東省一流教材1部,發(fā)表論文50余篇。
緒 論…………………………………………………………………………… 1
第一節(jié) 何為現(xiàn)代性……………………………………………………… 3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海明威研究概況………………………………………… 9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價值和重要觀點 ………………………………………… 14
第四節(jié) 實證研究、跨文化跨學科闡釋與審美批評有機融合………… 17
上編 海明威與美國的現(xiàn)代性問題
第一章 經(jīng)典作家與文化偶像 ……………………………………………… 23
第一節(jié) 職業(yè)勞動與休閑自由 ………………………………………… 24
第二節(jié) 作家聲譽與圖書傳媒 ………………………………………… 29
第三節(jié) 文化消費與文化偶像 ………………………………………… 42
第二章 偉大作家與“超個人的精神結(jié)構”………………………………… 52
第一節(jié) “在我們的時代”書寫 ………………………………………… 54
第二節(jié) 男性氣概與性別政治 ………………………………………… 72
第三節(jié) “準則英雄”與種族政治 ……………………………………… 85
第三章 海明威小說的美學創(chuàng)造及其閾限………………………………… 106
第一節(jié) 詞語、句子的縫合技藝與間隙 ……………………………… 107
第二節(jié) 異國空間與本土書寫………………………………………… 113
第三節(jié) 主體價值與倫理關懷………………………………………… 125
下編 海明威小說中的現(xiàn)代性沖突
第四章 《太陽照常升起》:清教倫理與消費文化 ………………………… 145
第一節(jié) “流放”青年與消費文化……………………………………… 146
第二節(jié) 身份焦慮與現(xiàn)代性價值悖論………………………………… 154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性與美學現(xiàn)代性………………………………………… 170
第五章 《非洲的青山》:狩獵文學與生態(tài)倫理 …………………………… 179
第一節(jié) 狩獵傳統(tǒng)與狩獵文學………………………………………… 180
第二節(jié) 獵殺動物與生態(tài)倫理………………………………………… 185
第六章 《喪鐘為誰而鳴》:西班牙風景、政治與人類共同體……………… 193
第一節(jié) 海明威的西班牙情結(jié)………………………………………… 194
第二節(jié) 政治責任與人類共同體意識………………………………… 200
第七章 《老人與!:身份認同與審美烏托邦 …………………………… 214
第一節(jié) 圣地亞哥的西班牙移民身份………………………………… 215
第二節(jié) 圣地亞哥的身份認同………………………………………… 219
第三節(jié) 身份焦慮與審美烏托邦……………………………………… 232
結(jié) 語………………………………………………………………………… 237
主要參考文獻………………………………………………………………… 243
附 錄
附錄一 海明威年表………………………………………………………… 261
附錄二 中英文對照表……………………………………………………… 288
后 記…………………………………………………………………………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