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介紹近年來南海北部深水深層油氣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的新成果,明確了深水盆地群形成機制;查明了深水盆地烴源巖成烴機制;闡明了中生界潛山、斷拗期陸緣大型三角洲、拗陷期重力流–底流復合型海底扇成儲機理;建立了轉換斷階帶、重力流–底流復合海底扇、火山巖–礁灰?guī)r復雜巖隆周緣、反轉背斜與拆離斜坡帶、古潛山成藏模式;總結了深水深層地球物理勘探新技術與勘探地質作業(yè)技術。本書可更好地指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深層油氣勘探,同時也為全球深水深層勘探提供參考范例。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1991.09-1995.06,河北地質學院礦產勘查專業(yè) 學士
1995.09-1998.06,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煤田、石油與天然氣勘探專業(yè) 碩士
2004.09-2007.06,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地質工程 博士998.06-2014.06,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研究院 科研骨干、室主任/集團公司專家
2014.06-2017.09,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渤海研究院地質總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17.09-2020.05,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部 經理/集團公司資深專家
2020.05-2021.06,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海南分公司 副總經理兼總地質師
2021.06-2022.09,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勘探部 總經理
2022.10-2024.07,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勘探副總工程師
2024.08 至今,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總地質師論文發(fā)標情況: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6項,出版專著5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94篇,其中SCI、EI收錄108篇,包括6篇中國知網高被引論文和3篇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副主任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南海深水深層油氣地質
第一章 緒論 002
第一節(jié) 全球深水主要盆地類型 002
一、離散型大陸邊緣盆地 002
二、匯聚型大陸邊緣盆地 005
三、轉換型大陸邊緣盆地 007
第二節(jié) 全球深水深層大型油氣田研究新進展 009
一、深水深層大型油氣田形成機制 009
二、深水深層油氣成藏模式 012
第三節(jié) 全球深水深層重大發(fā)現 016
一、深水深層石油重大發(fā)現 017
二、深水深層天然氣重大發(fā)現 021
第二章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基本特征與勘探歷程 025
第一節(ji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分布與基本特征 025
一、盆地類型與分布 025
二、盆地結構與演化 025
三、盆地沉積充填 028
第二節(ji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勘探歷程 033
一、珠江口盆地勘探歷程 033
二、瓊東南盆地勘探歷程 035
第三章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群形成機制與深層結構構造特征 038
第一節(ji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形成的大構造背景 038
一、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與安第斯型陸緣的形成 038
二、西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與溝–弧–盆系統(tǒng)的發(fā)育 039
三、印度–歐亞板塊的碰撞及其對邊緣海盆地發(fā)育的控制 040
四、菲律賓海板塊的演化對邊緣海盆地的影響 041
五、匯聚板塊背景與邊緣海盆地的形成 042
六、古南海–南海的擴張演化 043
第二節(ji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成盆動力學機制 045
一、南海周緣成盆動力邊界 045
二、南海多動力邊界協(xié)調演化與成盆動力機制 049
三、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深水盆地成盆動力學 050
第三節(jié)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主要凹陷深層結構構造特征 063
一、珠江口–瓊東南盆地漸進式拆離過程 063
二、白云–荔灣凹陷深層結構特征及裂陷過程 067
三、開平凹陷深層結構特征及裂陷過程 072
四、順德凹陷深層結構特征及裂陷過程 078
五、松南–寶島–長昌凹陷深層結構及裂陷過程 083
六、樂東–陵水凹陷深層結構特征及裂陷過程 085
第四章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主要凹陷成烴機制與資源潛力 087
第一節(jié) 珠江口深水盆地成烴機制與資源潛力 087
一、斷拆作用控制深水區(qū)始新統(tǒng)多類型烴源巖差異分布 087
二、高變地溫控制烴源巖高熱快熟與主力烴源巖區(qū)帶差異 092
三、珠江口盆地深水區(qū)始新統(tǒng)多類型烴源巖成烴機制 095
四、珠江口盆地深水區(qū)始新統(tǒng)多類型烴源巖資源潛力 099
第二節(jié) 瓊東南深水盆地成烴機制與資源潛力 100
一、瓊東南深水盆地古近系烴源巖特征 100
二、構造轉換帶控制雙源共生海相烴源巖發(fā)育機制 104
三、深水高溫超壓對烴源巖生烴機制的影響 114
四、生烴熱模擬及生烴動力學特征 117
五、瓊東南深水盆地古近系烴源巖資源潛力 119
第五章 南海北部深水深層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制 122
第一節(jié) 南海北部深水深層形成背景的特殊性 122
一、深水深層源–匯特殊性 122
二、深水深層溫壓場特殊性 126
三、深水深層巖漿活動 130
第二節(jié) 拗陷期凹陷帶重力流–底流復合型海底扇儲層 131
一、重力流–底流復合型海底扇的沉積構成與成因 131
二、重力流–底流復合型海底扇儲層的沉積特征與成因 135
三、重力流–底流復合型海底扇儲層的相標志與沉積模式 138
第三節(jié) 斷拗期陸緣轉換斜坡大型三角洲儲層 141
一、斷拗期斷裂差異活動形成陸緣穩(wěn)定轉換斜坡 141
二、轉換斜坡是穩(wěn)定的輸砂通道 142
三、轉換斜坡發(fā)育多期長距離搬運的大型復合型三角洲體系 144
四、轉換斜坡發(fā)育大型辮狀河三角洲有利儲層 149
第四節(jié) 超高溫儲層成巖作用與有利儲層主控因素 150
一、深層儲層巖石學與儲集性特征 150
二、深層儲層成巖作用特征 151
三、深層有利儲層主控因素 159
第五節(jié) 中生界構造–巖性–流體耦合成山成儲 163
一、中生代構造基巖成山過程 163
二、中生代基巖巖石學特征 165
三、中生界潛山儲層特征 175
四、中生界潛山成儲機制及分布規(guī)律 177
第六章 深水深層大中型油氣田成藏機制與成藏模式 184
第一節(jié) 規(guī)模性油氣田的形成條件 184
一、生氣強度對規(guī)模性油氣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184
二、優(yōu)勢運移路徑對規(guī)模性油氣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187
三、斷層差異活動性對規(guī)模性油氣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193
四、區(qū)域優(yōu)質蓋層對規(guī)模性油氣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196
五、深大斷裂與巖漿活動對非烴氣分布的控制作用 201
第二節(jié) 深水深層大中型油氣田的成藏模式 206
一、盆緣陡坡帶成藏模式 206
二、盆緣斜坡帶成藏模式 214
三、凹陷帶海底扇成藏模式 218
四、凹陷帶復雜巖隆成藏模式 223
五、凹陷反轉帶成藏模式 227
六、深水潛山成藏模式 231
第二篇 南海深水深層勘探技術
第七章 深水深層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240
第一節(jié) 深水深層地震采集與處理關鍵技術 240
一、海上富低頻震源設計技術 240
二、崎嶇海底區(qū)及深層復雜多次波壓制技術 247
三、深水源纜鬼波同步壓制寬頻處理技術 252
四、深層強變速區(qū)高精度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技術 259
五、強吸收衰減區(qū)Q疊前深度偏移技術 265
第二節(jié) 深層儲層及流體地震預測新技術 268
一、南海深水深層巖石物理規(guī)律及地震響應機理 268
二、弱振幅背景下的儲層與流體預測技術 272
三、弱彈性參數智能多參數儲層預測技術 275
四、潛山強各向異性裂縫型儲層預測技術 278
五、深水強振幅背景下儲層飽和度預測方法 280
六、珠江口盆地中深層烴源巖地球物理預測技術 284
第八章 深水深層勘探作業(yè)技術 287
第一節(jié) 深水深層測–錄井流體快速識別評價技術 287
一、深水深層儲層測–錄井流體識別評價問題 287
二、測錄井流體快速識別方法 287
第二節(jié) 深水深層氣井測試井筒多相流動模型 299
一、氣井測試井筒多相流動基礎理論 300
二、天然氣水合物成核、生長、堵塞模型 310
三、氣井井筒流動數值模擬及控制流程 319
第三節(jié) 高溫高壓地層多尺度射孔效能評價技術 324
一、大尺寸砂巖靶射孔物模實驗 324
二、射孔砂巖靶氣測流動實驗評價 331
三、射孔損傷區(qū)域評價 332
第四節(jié) 熱舉高效測試排液新技術 339
一、熱舉高效排液技術工作流程 339
二、關鍵參數計算方法 340
主要參考文獻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