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裁判構成了當下德國憲法學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學習研究德國憲法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資料。本書選擇了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于基本權利的12個重要判決進行譯介,這些案例對于德國的基本權利理論與實踐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拓展性意義,構成理解德國基本權利基礎理論的綱要。同時,通過翻譯各個判決的要點、描述其論證過程、闡述其理論背景和后續(xù)影響,本書希望能夠展示德國憲法教義學的學術積累過程,以及解決重大社會爭議的法律方法與技巧。此外,這些案例涉及私法關系中的言論自由、大學招生名額的分配、墮胎規(guī)制中胎兒與母親的權利保障、極端刑罰的合憲性、反恐與人權等具體問題,對于當下中國類似問題的解決也不無借鑒與參考價值.
《德國憲法案例選釋(第1輯基本權利總論)》由張翔主編,本書并不以譯介最新的判決為目標,而是強調理論體系和案例脈絡,所重視的是歷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拓展性和奠基性意義的經典案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憲法裁判,至今已有煌煌124卷,但在此浩繁卷帙當中,有一些案例對于基本權利基礎理論的構建與發(fā)展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這些重要案例往往具有開創(chuàng)性作用,如呂特判決提出基本權利作為客觀價值秩序的理論,開創(chuàng)了以基本權利的雙重性質來闡釋基本權利規(guī)范內涵的基本框架;艾爾弗斯案則將“一般行為自由‘解釋為’兜底基本權利”,為基本權利體系設置了一個概括性條款。這些重要案例因其奠基性意義,往往被后來的判決反復援引重申;憲法學理論的完善發(fā)展,也往往以這些重要案例為起點。因此,這些案例可作為掌握基本權利理論體系的一個整體性的綱要。
張翔,男,1976年7月生,甘肅張掖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本科、碩士,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2004年),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2009-2010),F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法學家》雜志編輯。學問以“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為座右,長期關注基本權利、憲法解釋以及法學方法論問題,注重憲法研究的法學視角,強調以法教義學的方法處理實踐問題以促進憲政法治之落實。2008年出版專著《基本權利的規(guī)范建構》。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0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并有較高引用率。論文還曾獲得教育部“高等學?蒲袃(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等。
編寫說明
艾爾弗斯案
呂特案
藥店判決
犯人通信案
大學招生名額案
大學判決
第一次墮胎判決
第二次墮胎判決
終身自由刑案
性教育課程案
航空安全法案
社會主義帝國黨違憲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