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帶你認識滿懷濟世之志的范仲淹、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大道獨行的改革家王安石、洛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與程頤、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的朱熹、正氣浩然的愛國名相文天祥、浙江的心系傳承人楊簡、北宋理學南傳的關鍵人物楊時、“發(fā)明本心”的心學宗師陸九淵等人。
書稿包括進士及第、復歸家園、初仕同安、求道延平、儒佛相浸、儒道中來、問道湖湘等章,闡述朱熹從中舉、結婚、進士及第,到婺源展墓、求道延平;從詮試、同安主薄、見汪應臣,到豪強滑吏、百姓疾苦、與民爭利,經(jīng)歷的世間人生百態(tài),呈現(xiàn)一個充滿矛盾、郁郁寡歡“憂慮”和“慘淡”青年朱熹形象。這段鮮為人知的朱熹心履變化中結合朱熹的家庭背景
本書以明末清初理學文本與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以更豐富而新穎的史料、新的研究議題與視角,探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fā)展與轉型。從儒者的生死觀、工夫論、舜的圣人形象、孝行與家禮、夫婦之倫、人性論等主題,分析明清之際儒學如何在歷史發(fā)展及反思中自我修正與轉化,建構一個能兼顧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家庭社群人倫,能對治晚明學風之弊,并在日用人
本書是有關朱子哲學和宋明理學的論集,探討了柳宗元、羅豫章、胡宏、張南軒、朱熹、王陽明、劉宗周等儒學思想家的道德哲學。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始終是宋明理學關注的核心主題之一。建構一種有效的道德哲學,在理論上既需要突出“自由意志”,也需要關注“共同規(guī)范”的建立,前者在為道德之作為普遍立法確立前提和基礎,后者則為具共識的共同規(guī)范以
本書對宋明理學(主要是程朱理學)的哲學體系和基本脈絡作了整體性的回顧和整理,在融會貫通宋明理學各個流派思想的基礎上,對其主要哲學觀點進行了重述。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共八卷。上編側重于宋明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中第1—2卷重點在于本體論和方法論,第3—4卷重點在于眾人的自我修養(yǎng);下編側重于宋明理學的實踐部分,其中第5卷重點在于
本書沿著江西理學發(fā)展脈絡,細數(shù)江西理學在宋元明等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思潮等,詮釋了江西理學文化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江西理學文化對樹立民族文化自信、發(fā)揚地方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全書體大精深,結構合理,闡釋清晰,選取的人物和思潮專業(yè)而典型,對于江西理學文化普及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本書從宋代文臣武將、皇室宗親、文臣武將、名家大師、商人巨賈、尋常百姓等多重社會主體中擇取典型人物,從他們的經(jīng)歷里披露出來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中,從對上述人物生動故事的敘述分析中,揀選出一粒粒帶有宋代典型思想的碎金,并做簡要辨析,深入淺出,使讀者通過輕松愉快的閱讀,對宋代思想這個相對嚴肅的話題有一定的了解。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永嘉學派概況。介紹永嘉學派的基礎知識,敘述永嘉學派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主要特點、學術地位的確立以及晚清時期的復興等。第二部分:存世文獻簡述。簡介宋代溫州學術著作的傳世狀況,分經(jīng)、史、子、集,選介宋代永嘉學派學者的主要著作。第三部分為附編,收錄部分資料。主要有永嘉學派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編年紀事,已收入國家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來書寫他的一生?壳安糠纸榻B了他執(zhí)政之前的社會局勢和王安石的成長過程,為王安石執(zhí)政以及變法描繪廣闊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紹了王安石走上政治舞臺,和神宗共同開始全面而深刻的變法過程。第三部分是王安石辭相隱居后的生活狀況。作者著重還原了王安石在經(jīng)學、易學、詩文等方面的
朱嘉忠德思想走出了唐宋五代時期“忠德的迷失”“社會的迷失"“價值的迷失"所構成的“意義的危機”的困境。他構建了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忠德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為人們安身立命、修已安人、進德修業(yè)提供了價值依據(jù)和思想資源。本書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大背景,采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朱嘉忠德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