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天道、學習、事業(yè)、社會、修養(yǎng)、情感和智慧七個角度,選取國學經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翻譯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國學。作者畢近20年讀書研究之功,耗費數年形成此書。本書是作者提倡的生活國學精髓的集結,力圖對讀者有所啟發(fā)和收獲。
本書共六章,內容包括:羅庸講儒學,湯用彤講佛學,馮友蘭、聞一多講道家與道教,馮友蘭講法家,馮友蘭講名家,蔣夢麟談抗戰(zhàn)中的國學轉折。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稿抄本叢刊續(xù)編》一書將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45種有重要價值的稿抄本文獻匯編成書,包括稿本20種,抄本25種,分為經、史、子、集四類,是對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珍稀稿抄本文獻的繼續(xù)開發(fā)。本書所選錄的稿抄本大多數都未曾付梓刻印,除北師大圖書館外,亦未見有其他公私機構收藏,且多名家批校,遞藏有緒,具有
本書為“萬卷樓國學經典(少兒版)”的禮盒裝,包含“萬卷樓國學經典(少兒版)”系列的《資治通鑒》《詩經》《老子》《莊子》《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孔子家語顏氏家訓》《史記精華》《楚辭》《論語》《世說新語》《孟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山海經》《二十四史精華》16冊圖書。每冊圖書包含原文、注釋、譯文
不讀經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問題是,活得好好的意味著什么? 《詩經》《論語》《莊子》《孟子》《老子》……含藏著中國人最初的政治制度、文學風格、禮儀風俗、生活方式的來源。讀懂它們,會發(fā)現我們對生活的想象和認知,可以如此開放、自由。 這本書是經典擺渡人楊照的十堂中國文化經典導讀課(《尚書》《詩經
本書除按照傳統典籍經史子集的分類分為經學、史學、子學、文學四編外,增加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佛學與道教思想的介紹,對傳統文化的相關常識進行了系統的闡釋與解讀,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不長的篇幅為讀者建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解框架。
中國古代學術體系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其中經學是占有主導地位的學術形態(tài),始終被視為官學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它對古代的社會政治、學術思想、個人生活等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從宏觀、中觀、微觀各個角度,對經學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不同學派、不同人物進行梳理與分析,進而闡釋經學在政治、學術、社會等領域的價值與意義,為當
本書選取能代表我國傳統文化的典籍及數部匯編之作,每類首先略加概述,然后列舉代表性的文化典籍,進行典籍介紹。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燦爛的文化,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yōu)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特別是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yōu)秀文化典籍蘊涵著做人做事和
本書匯編影印自東漢至民國時期江蘇鎮(zhèn)江地方人士所撰寫的學術著作100多種,大致按經學、語言文字學、史學、諸子、醫(yī)學、藝術、雜學等類編排,每一類又以作者的生年為序。其中收有多種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文獻著作及稀見珍貴的版本,如顏錫名撰《夏小正改正》,據鎮(zhèn)江圖書館藏抄本影印;葉玉森撰《新獲卜辭寫本糾誤》《校讀西清古鑒》等,據鎮(zhèn)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