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論學派研究》基于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中國南北朝佛教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研究。作者基于大量原始資料,一方面對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等進行了認真細密的比較研究并揭示出其特質與異同,另一方面吸收西方語言哲學、現(xiàn)象學等研究成果對攝論學派的思想進行
六朝是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上的繁盛期,同時也是文學思想史上的收獲期,二者發(fā)展趨向的疊合,使得佛學與六朝文學思潮這一學科交叉性研究,之于中國文學思潮史的研究而言,至為重要。本書以佛學東漸下的文化新變?yōu)榍腥朦c,重點探討了玄佛流轉與詩歌的哲理化思潮、游仙涅槃與山水文學思潮、梵唄新聲與詩歌的格律化思潮、異相善巧與輕靡文學思潮、造像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送別》,樸樹唱哭了自己,更唱哭了百萬歌迷和一眾名流!如此空靈、凄婉的絕句與譜曲,都是出自弘一法師李叔同。 對于蕓蕓眾生,李叔同跌宕的一生絕對是段傳奇,更像一個謎,像一段對生命本身的信仰和圖騰。他本是天津著名的官宦富商之后,人生后半場舍棄一切世俗繁華,
本書上編為“文獻研究”,是以影宋賓佑本為底本,以明嘉興本、清乾隆本、日本卍續(xù)本為對校本,以中華書局蘇淵雷點校本為參校本,五個版本逐字校對,找出蘇本失準的地方,然后分析總結歸類。一是諸本無誤而誤改;二是底本無誤而誤改;三是底本有誤但改而不確;四是未利用好對校本;五是標點、句讀、專名線問題;六是其他類別。下編為“語言研究”
《中國佛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一年兩期,每期刊發(fā)20篇左右來自高校師生和研究機構研究者的學術論文。
本書為學術專著。學界對于《壇經》的研究成果頗多,但對《壇經》的作者、《壇經》的版本以及《壇經》的思想這三個問題尚未達成共識。本書通過對祖本《壇經》(除去敦煌原本《壇經》附益部分)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研究,運用語言學、文學、心理學、哲學、宗教等各領域的知識,將慧能思想與神會思想進行“見性”性比較,從而分別出誰是《壇經》的
《竹巴人物傳記匯編》該書全稱為《竹巴五種秘密竅訣法傳承上師簡歷明月之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竹巴噶舉派的《大手印》《那若六法》《耳傳法》《六類一味法》《深道上師瑜伽》《緣起法》等文化精髓以及主要傳承人瑪爾巴、米拉日巴、岡波巴、帕摩竹巴、嶺欽日巴、藏巴甲熱、熱穹巴、嘉旺求吉、遍智白瑪嘎波等生平事跡。內容涵蓋邏輯學、語言
本書主要依據(jù)薩迦班智達等薩迦教派諸大師所著的教歷著作,并參照其他歷史著作,詳盡論證了作者所持的薩迦佛歷觀,詳細記述了佛教在印度和西藏的發(fā)展歷史、佛家弟子的傳承年代、諸圣跡的創(chuàng)建等情況等。
本書內容主要由五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主要描述佛祖怎樣給大眾傳佛的故事;第二章講述佛的本質及其內涵;第三章講述大師們如何領悟佛教思想精髓;第四章講述譯師翻譯印傳佛經的故事;第五章講述當時藏區(qū)各時輪流派的情況。
本書主要記載了藏族傳統(tǒng)學派的的創(chuàng)始人生平事跡、歷史發(fā)展、主要內容等,作者以宏觀的視野層層解釋復雜的理論,故頗受藏學研究著喜愛。該書的出版對于藏族傳統(tǒng)文化及其流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