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的建設,是從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課、提升立德樹人成效的角度切入和起步的,但其意義絕不僅止于此。隨著“大思政課”建設的全面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教育資源被充分調(diào)動,參與到“大思政課”建設的進程中,并以此促動其努力開展更為自覺、更高水準的教育意義挖掘、利用與建設。本書從實踐調(diào)研的角度來考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
《實踐論》《矛盾論》是毛澤東1937年在抗日軍政大學為青年干部授課的部分內(nèi)容,是毛澤東思想發(fā)展史上的兩部經(jīng)典文獻,是毛澤東思想的標志性成果、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統(tǒng)一的典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晶。 本書以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為宗旨,共分四章,圍繞《實
《反杜林論》是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就反復讀過的重要哲學著作。在長征行軍途中,毛澤東克服重重困難,把這本書一直帶到了陜北,在自己的重要著作《矛盾論》中還引用了該書的兩段原文。1963年,毛澤東提出學習30本馬列著作,其中就包括這本《反杜林論》。后來,他又專門為印馬列著作大字本的問題寫信給周揚,囑咐像《反杜林論》這樣的
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主要由目標說服力、內(nèi)容說服力、主體說服力、方法說服力等基本要素構成,具有非強制性、針對性、集成性、可變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具有重要價值,它可以奠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鞏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踐行力。本書從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話語
探討云南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機制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云南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既是云南省現(xiàn)代治理的當務之急,也是云南作為邊疆民族地區(qū)長久發(fā)展的百年大計。它不僅影響云南高校大學生個體的成長與全面發(fā)展,而且與建設美麗彩云之南實現(xiàn)興邊富民緊密關聯(lián)。本研究采用調(diào)查問卷和師生訪談等研究方法,對云南高校
本書探討1945-1949年間中國知識界社會主義思潮的生成背景、思想主題、分化與再選擇等歷史發(fā)展脈絡,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思潮作出歷史評析。本書認為到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知識界對“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一般性共識是:社會主義是一種在公正平等的價值目標的指引下,以國有化和計劃經(jīng)濟為手段來解決社會不公問題的學說和理想。在此
本書聚焦馬克思民主觀是否自成體系、核心內(nèi)容及其與民主政治的關系展開研究,回應了民主與所有制、民主與國家、民主與政黨等問題。概括總結了馬克思民主理論的三種解釋模式,并系統(tǒng)探討了學界尚顯薄弱的馬克思原始民主理論、共產(chǎn)主義民主理論,呈現(xiàn)出馬克思民主理論形成的政治批判、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人類學批判等多元進路,避免單純的思想領域的
本書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統(tǒng)編思政課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依據(jù)編寫,立足實用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幫助高校貫徹落實教育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關文件精神與要求,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課程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
本書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依據(jù),以教育部相關文件為指導,旨在多層次、多角度地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歷史變革、歷史成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
本書由社會關系概念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社會關系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馬克思社會關系概念與傳統(tǒng)觀念的變革、馬克思社會關系概念與現(xiàn)代性反思理論的對話、馬克思社會關系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五章構成。五章內(nèi)容緊密圍繞馬克思社會關系概念這一核心問題,層層遞進,既有縱向的思想史梳理,又有橫向的理論分析和比較,既探究了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