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省稱《白虎通》,是兩漢時期的一份經(jīng)學研究指導綱領,也是當時具有官方性質(zhì)的國家法典。此次校點,以《四部叢刊》影印元大德本《白虎通德論》為底本,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元刻小字本為校本,反映宋元時期白虎通文本面貌。
本書根據(jù)《春秋繁露》傳承的具體情況,按時代順序分立章節(jié),對元典研究史、闡釋史進行梳理和評斷。本書首先揭示了《春秋繁露》的作者、成書年代、版本流傳情況,以及《春秋繁露》的思想內(nèi)涵,闡述其內(nèi)容和思想價值,隨后系統(tǒng)梳理了從漢代直至當代學者對《春秋繁露》的研究情況,既注重學術發(fā)展線索的整理,又注重不同歷史時期元典研究的思想成果
讖緯是兩漢顯學,被奉為“內(nèi)學”“秘經(jīng)”,可以左右漢代政治。鄭玄是東漢“通儒”“經(jīng)神”,不僅是兩漢經(jīng)學之集大成者,而且可稱為漢代讖緯學之中流砥柱。研究鄭玄讖緯學天論體系思想,對于厘清讖緯的本原價值,重新書寫鄭玄經(jīng)學的經(jīng)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梳理了鄭玄讖緯學的諸多概念,并從最核心的天論體系構建出發(fā),深化了讖緯的天象征
本書分為揚子著述研究、揚子思想研究、揚子文化研究、揚子生平研究以及附錄共五部分。主要文章有《揚雄的“蠶叢”說與古蜀蠶絲考古擬和》《徐復觀對揚雄其人及思想的解釋》《論揚雄對正統(tǒng)儒學的堅持與維護》《揚雄的學生觀》等。
本書《潛夫論》原文據(jù)各種善本及古籍引文與異文進行勘定。其校記將現(xiàn)存最重要的七種版本之文字異同全部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其集注廣采前賢之說(除了全部錄入湖海樓本之汪氏箋,還錄入了汪繼培、王紹蘭等稿本之校箋),同時又以經(jīng)史諸子會考的方法進一步考釋原文中的疑難之處,對《潛夫論》作了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注釋,力求辨明書中所記史事之原
董仲舒是中國思想史上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作為西漢大儒、《春秋》公羊?qū)W的代表人物,他開創(chuàng)的以天人之道為核心的經(jīng)學體系,為大一統(tǒng)秩序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本書圍繞董仲舒的《春秋》學展開,作者基于《公羊傳》及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的內(nèi)在理路,推演展示董仲舒《春秋》學的諸多面向,包括董仲舒《春秋》學中的天哲學,他對《春秋》之辭
本書以浙江局刻莊鴻逵校本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為底本,輯《淮南子》俶真、覽冥、精神、齊俗、道應、詮言、人間、要略諸篇。
《春秋繁露》是西漢董仲舒闡釋《春秋》的著作,董氏在書中極力推崇公羊?qū)W,發(fā)揮春秋大一統(tǒng)之旨,闡釋了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核心的理論系統(tǒng),為漢代的封建集權統(tǒng)治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書為凌曙注解《春秋繁露》之作。凌氏認為《春秋》之義存于《公羊》,《公羊》之學傳于西漢董仲舒,又以《春秋繁露》流傳已久,訛誤較多,故收集舊說作《春秋繁露
本書作者嘗試在陰陽五行學說的視野中,重新梳理董學體系,以董仲舒《春秋》學的核心主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作為安置董學核心要素的基本邏輯框架,力圖展現(xiàn)出董仲舒在大一統(tǒng)政治環(huán)境中為了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圣王之道所作的種種努力。
本書收選國內(nèi)外研究董仲舒的知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內(nèi)容涉及儒學研究、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董仲舒春秋公羊?qū)W、董仲舒經(jīng)學思想研究、陰陽五行學、哲學與宗教學、董仲舒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反映了該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和出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