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研究詩學的專著,對詩的詩眼、空間、意象、意境、境界等諸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辨析頗具新見。本書對“詩的本質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見解,認為詩的本質是意境,并通過系統的論證強化了這一觀點,又進一步將意境比作詩歌的基因,強調沒有意境則無法構成真正的詩歌,從而對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的區(qū)別作出了明確界定。這一理論
《理論之后的閱讀》深入探討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各類理論帶給文學閱讀的益處與限制。一方面,解構主義、性別研究、后殖民主義等,為照見文學文本中以往不易被察覺的角落提供了嶄新的角度;另一方面,這些理論為讀者提供了現成的套板反應,使文學閱讀陷入目的狹隘的懷疑闡釋學,從而讓文學閱讀喪失其應有的人文價值?矊幇舱J為,文學閱讀應如
本書收入對三十九位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短篇小說大師的精辟評論。作者以其獨有的洞察力,詳細介紹了那些塑造短篇小說藝術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從現實主義的辛辣,到印象派的微妙,再到表現主義的生命力,以及卡夫卡-博爾赫斯式夢魘般的怪誕幻想,評論視角和作品選擇都別具一格,展示了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無限豐富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本書內容包括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相關性、國內外學界當前有關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理論熱點與前沿問題,以及新文科、課程思政建設與外國文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外語非通用語種文學發(fā)展歷史、作家及作品研究等。本書主要探討在當今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性的進程中如何進一步促進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發(fā)展,應對挑戰(zhàn)、與時
這是一本將敘事理論與詩歌研究有機結合的專著。它從敘事理論的角度入手,從敘事學跨文類研究出發(fā),對詩歌敘事學研究對象、研究基礎和可行性進行探討,對其形成及在中外的發(fā)展狀況與獨特呈現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聯系中外古今的抒情詩歌,圍繞抒情詩敘事學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如抒情詩的敘述交流、抒情主體,抒情詩中所表現的故事與“外故事
本書從全球化的多維度視角出發(fā),全面審視了當代英語文學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影響。書中通過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當代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細致解讀,分析了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性如何促使英語文學形成新的審美標準,同時探討了英語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保持其獨特性。此外,還關注了全球化對文學批評理論、文學教育及文學產業(yè)的影響,為理解當
全書以“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條通向自我的路”為核心,以文學經典為載體,話題涉及人生的意義、環(huán)境的選擇、自我認知的建立、女性成長等,啟發(fā)讀者對人生的一些重大問題的思考。
本書是一本學術研究專輯!妒澜缥膶W評論》著重關注世界文學發(fā)展與文學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重視對全世界文學大獎獲得者作品的研究,重視對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國家的作家與作品的研究,自2014年第1輯出版后,截至目前該書已出版了19輯,本書為第20輯。全書內容包括中外作家與學者訪談、中國文學研究、東方文學研究、文學地理學研究、歐洲文
該書收錄鄭朝宗論世界名著的文章十八篇,其中《論狄更斯的寫作技巧》《魯迅雜文試論》等六篇為佚文,這些佚文都是新近發(fā)現的,且體量甚不小。這次將其與鄭朝宗論世界名著的其他文章集合出版,方便讀者一窺探作者所論全貌。附錄部分收錄鄭朝宗論述其他文學現象的文字,約三萬字。附錄還收錄了作者散佚的文章,其中有《馮友蘭芝生先生》《懷吳雨僧
本書解讀了外國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如堂吉訶德、麥克白、維特、于連、葛朗臺、魯濱孫、安娜·卡列琳娜等。在對這些人物的解讀中,作者重點在于對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人生智慧進行分析和解讀。讓讀者在感受和體驗過程中,心有所動、情有所感、意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