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yè)績》是托馬斯·卡萊爾的代表作,收錄了卡萊爾在1840年的六次講演:《作為神的英雄》《作為先知的英雄》《作為詩人的英雄》《作為教士的英雄》《作為文人的英雄》和《作為國王的英雄》。在書中他闡述了英雄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自己對英雄本質的理解。本書雖有其歷史局限性,但仍具借鑒
《大眾哲學》是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yōu)秀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淺顯生動的事例,對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什么是哲學,唯心論、二元論和唯物論,辯證法唯物論的認識論,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及主要范疇等問題,逐一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和闡明。 《大眾哲學》的寫作方法推陳出新,開通俗
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教育研究
什么是真實? 你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就是真實的嗎? 如果是做夢時看到的景象呢? 你又怎么確定此時此刻不是在做夢? 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可能是別人雇來的演員? 你周圍的一切,會不會是計算機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擬世界? 而你,有沒有可能只是小說中的一個虛構人物? 千萬別以為這些問題只是無聊的臆想。相對論已經證明,時間只是一種
本書是對方法論理論探索的新嘗試。本書結合當下時代背景,以古往今來中西哲學、科學、社會學中的和諧思想為基礎,從方法論的高度提供實現和諧與協(xié)調的方法指導一協(xié)舉方法論。協(xié)舉方法論的提出具有多層次、多領域的重要意義:揭示辯證方法論中的和諧原則,用從"二"把握互補、從三辯證矛盾的思維來全面構建立體的方法論,補充、深化了唯物辯證法
導讀薩特《存在與虛無》
本書從哲學維度分析了文化與價值、多元文化與多元價值、價值與核心價值觀、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優(yōu)秀儒家道德文化之間的關系,較為系統(tǒng)地回答了價值的涵義與功能、價值在文化中的地位、多元文化的發(fā)展軌跡、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特征、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本書是波恩大學教授馬庫斯?加布里爾的一部大眾哲學普及著作,作者從哲學史和日常經驗入手,深入淺出地闡發(fā)了他所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起來的“新實在論”哲學。作者指出,本書是嚴格地反對形而上學的。他所認為的“形而上學”,指的是所有試圖從一個原則、一門科學中推導出一種整體世界圖景的嘗試。正因此,“世界”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現實事物于其中顯
本書所介紹的方法不在于其全面的系統(tǒng)性和嚴格的邏輯性,而在于其通用的實踐性和簡單的易用性,"個性場景+結構方法”是本書所遵循的基本思路。書中的場景拆解導航圖可以幫助讀者結構化地解碼他們所面臨的煩惱或焦慮。本書由上下兩篇組成,上篇通過"90分鐘的場景拆解課”這個主題,展現了場景拆解模型的核心要素。下篇精心挑選了18個生活中
推進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fā)展,必須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實現認識論研究范式的轉換,特別是轉換認識論的研究視角,從主體方面看認識,具體地考察認識活動中主體對客體信息的接收和加工方式;轉換認識論研究的思維模式,以主體為軸心審察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著力探討作為知、情、意有機統(tǒng)一的主體性結構在認識活動中的展開和在認識結果中的投射;轉換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