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從漢代開始就是中外交往的海上孔道,唐宋時期是重要的海貿港口和物流中心,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廣中事例”之后和清代“一口通商”期間,廣州口岸下的黃埔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無數貨物由此輸入國內或走向世界,黃埔也因此成為蜚聲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港。本書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對黃埔港進行研究,除從大歷史
蜀國開明王于公元前347年始于成都平原建立“北少城”,公元前311年秦滅蜀后,在緊鄰蜀王城南邊、西邊分筑“大城”“少城”(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附近,而天府廣場已經打造成為成都的亮麗名片),此后歷代都有變化。本書介紹成都城里少城的所在地以及沿革歷史,介紹少城的建設者與建立經過,也介紹少城的規(guī)模以及建筑特色,同時介紹今天少
建德歷史悠久,自三國黃武四年(225)建縣至今近1800年,全市現有建制村229個、社區(qū)27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所形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是建德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一個村一個故事的形式,將流傳于民間百姓口碑、歷史文獻記載的歷史掌故、風土人情、收集編為一書,通過對這種文化在新時代的發(fā)掘和傳承,起到頌揚先
黃河流域孕育了中華文明,是我國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在國家發(fā)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地位。本書基于“黃河流域人地系統(tǒng)科學考察”,對黃河流域的生態(tài)本底數據、農業(yè)農村本底數據、社會經濟本底數據、黃河文化本底數據進行了系統(tǒng)把握和全面梳理;圍繞八個主題和四大問題展開論述
本輯文史資料編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口述資料、檔案等為依據,采用點面結合方式展示應城的發(fā)展歷程和應城人民勇于奮斗的精神。書稿氛圍“改革紀事·非公經濟發(fā)展”“城鄉(xiāng)記憶”“人物春秋·紀念援非60年”和“百姓故事”4個欄目,以概述、口述史、回憶錄等形式記錄應城市自新中國成立后一路走來的發(fā)展過程,一
長江文明通史共16卷,由馮天瑜、劉玉堂主編。叢書旨在從16個方面展示長江文明的千年文脈,追溯長江文明的起源,梳理長江文明的發(fā)展與演變,闡釋長江流域的文化特征和文明內涵,探尋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互動,思考長江文明之于中華文明的深遠意義和現實影響。本卷為航運卷。在長江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中,長江航運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
《我的家鄉(xiāng)在新津》為地方文史圖書,按古跡、文物、人物、非遺、風物、特產、景點七個板塊,梳理新津的歷史文化,全書配以故事傳說、詩文俚語、實地考察經歷,讓讀者了解生于斯長于斯的一方水土,記得住鄉(xiāng)愁,留得住根脈;指引讀者走進新津,了解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物一人,領略景色之美、城市之美、歷史文化之美,油然而生熱愛家鄉(xiāng)、
從國際視野下看長征是很新穎獨到的視角,非常有看點。長征的出發(fā)是經共產國際批準,并由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與周恩來、博古策劃;長征的落腳點有七次變化,后三次變化都與取得國際支持緊密相關;共產國際代表張浩調解紅一、紅四方面的矛盾;長征的宣傳更離不開共產國際和蘇聯的幫助,蘇聯出版有陳云著《隨軍西行見聞錄》、騰代遠著《中國
本書擷取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顆顆璀璨明珠,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讓小讀者領略一段段難忘的歷史片段:如美麗神秘的上古傳說,春秋戰(zhàn)國的諸侯爭雄,流光溢彩的唐宋華章,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慷慨悲歌……本書是一套故事性很強的少年兒童歷史讀物,共4冊:《華夏崛起卷》《逐鹿中原卷》《盛世王朝卷》《大國風范卷》。語言輕松活潑、考據
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周禮疏》是流傳于今的唯一的《周禮》單疏本,其底本應刊刻在宋室南渡之后,有可能是南宋國子監(jiān)本。殘存三十一卷(卷一至三、卷七、卷八、卷十二至十四、卷十八至四十),抄寫于日本室町時代(1336-1573)。日藏舊鈔本《周禮疏》揭示了《周禮》一書由單疏本到經注疏釋文合刻本的文本轉變過程,保存賈公彥《周禮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