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士族生存法則》是一本寫給歷史愛好者的三國歷史解析讀物。真正的“三國”,并不是小說、戲曲中動輒就“大戰(zhàn)三百回合”的英雄場景,也并不只是那些閃耀著光芒、極具傳奇色彩的三國“超級英雄”。在魏、蜀、吳三國鼎立,以及最終三家歸晉的背后是許多許多累世公卿的豪門士族的較量。如果說漢末三國的群雄割據(jù)的爭斗是一盤大棋,那這背后的棋
本書為中國古代歷史通俗讀物,主題是西晉滅亡和東晉建立的這段歷史。西晉末年,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大戲拉開帷幕。由于政治斗爭的漩渦、民族沖突的硝煙以及自然災害的洗禮,西晉政權風雨飄搖,社會動蕩不安。在這股歷史的洪流中,西晉皇族與士族精英選擇南遷,尋找新的生存土壤。公元317年,司馬睿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擎起東晉的大旗,一個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之一種,記事年代相當于《戰(zhàn)國策》,其內容絕大部分是關于戰(zhàn)國后期縱橫家的言論。書名《戰(zhàn)國縱橫家書》、各章章名為整理者據(jù)內容所加。該書共27章,11000多字,其中11章內容、文字與今本《戰(zhàn)國策》《史記》大體相同,另16章不見于現(xiàn)存的傳世古書,本書的發(fā)現(xiàn)為進一步研究戰(zhàn)國史提供了珍貴
本書講述東晉王朝建立后,王氏家族的王敦出于自身野心,舉兵攻打建康,然而王氏家族另一重磅人物王導卻并不支持他的叛亂,他立志建立世家與皇室共治的格局。在一眾世家和流民帥的努力下,王敦之亂迅速平定……然而王朝權力的爭奪卻只是開始,失去重要軍事力量支持的王導面臨著皇帝司馬紹、世家庾氏、寒門軍閥陶侃的挑戰(zhàn)。在王導輾轉騰挪的周旋下
靈帝后期各種矛盾如何集中爆發(fā)?國家如何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秦漢大一統(tǒng)如何崩潰?獻帝初年的破碎性分裂又如何最終演變?yōu)榫植拷y(tǒng)一的三足鼎立?本書聚焦于東漢覆滅前三十年的歷史時期,即漢末群雄混戰(zhàn)的階段,嘗試通過對基本史事的重新梳理,分析各主要軍閥集團的內部矛盾以及軍閥之間的利益糾葛,并從秦漢大一統(tǒng)制度遺產(chǎn)的角度,來探討秦漢舊制是怎
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讓我們將文學和政治視為兩個獨立的、彼此不可簡化的領域。如果歷史學家要探究其他地方和其他時代的情況,就必須摒棄這種新觀念。在五、六世紀中國南方的建康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將文學和政治割裂開來:閱讀和寫作的知識——“文”——都是由宮廷和行政機構塑造的。大臣是“作家”,禮是他們的“美學”,皇帝、王公和其他大臣則是他
本書立足新見碑志,探究北魏至隋唐胡漢之間既互為異質又兩相融合的民族關系,以此追溯胡姓家族的淵源與發(fā)展,豐富中古時期民族交流融合的研究案例,進一步深化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分析西北地區(qū)胡漢雜糅、中外對峙特殊背景下所形成的軍事制度、邊防地理等,把握歷代王朝對邊疆的經(jīng)略政策,補足西北邊防史的細節(jié)與脈絡;填補正史缺失
本書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的史事,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包括帝王紀事、人物傳記、少數(shù)民族、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多方面,是研究西漢時期歷史人文、政治典章以及民族交流的重要史料,同時,《漢書》開創(chuàng)了斷代史的敘史方法,以“實錄”精神為人物做傳,語言平實生動,是傳記文學中的典范,在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具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共65卷,其中《魏書》(又稱《魏志》)30卷,《蜀書》(又稱《蜀志》)15卷,《吳書》(又稱《吳志》)20卷,為陳壽所撰。記述了漢獻帝建安元年(196)曹操執(zhí)政至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280)吳國滅亡共85年的史事!度龂尽飞铣小妒酚洝贰稘h書》,與之并駕齊驅!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12篇,表8篇,志10篇,列傳70篇,共100篇,后人將其劃分為120卷,全書共80余萬字!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因此歷史上常把司馬遷和班固并稱“班馬”“遷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