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宋朝的南遷及橫跨亞、歐兩大洲的蒙古帝國的興衰史。在宋朝,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日趨完善,這使普通民眾也有機會參政?紙鲋校粋名叫郭史明的小伙子正在奮筆疾書,這個來自偏遠小山村的書生,真的能夠通過考試改變一生的命運嗎?1206年春,鐵木真在斡難河之源召集盛大聚會,蒙古各部一致推舉他為最高首領“成吉思汗”。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這片沃土不僅為四川人民提供了豐盛富饒的物產(chǎn),讓這里的人民能夠豐衣足食,同時還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絢爛多彩的歷史文化。本書以翔實的資料全面展示了四川各個文化領域的起始及發(fā)展。從水旱從人的農(nóng)耕文化,美輪美奐的青銅文化,風程仆仆的交通文化,到百嬌千媚的蜀錦蜀繡,引領世界的鹽井文化,個性鮮明的傳統(tǒng)戲劇,以及
杭州市《鳳凰村志》上、下冊,計231萬字,是全國篇幅最大的村志,其突出特點是將社會調(diào)查與口述歷史的方法運用到村志編修之中,拓展了村志的史料來源,開闊了方志編修者的歷史視野,也為方志編修者提供一個參考模板!逗贾菔<鳳凰村志>評論集》是全國首部村志評論集,匯集了30多名專家學者的評論文章,其中既有方志界的專家
本書為《(康熙八年)吳川縣志》的整理書稿,為“粵西府縣舊志叢書”的一部分。按照原志的編排體例,全書為四卷,四卷中又分天經(jīng)、地紀、王制、文教、官師、民事、人物、武備
《康熙遂溪縣志》,起修于康熙二十四年之初,修成于康熙二十六年,歷時三年,為廣東省遂溪縣歷史上的首部志書。主修者洪泮洙為遂溪人,對采入縣志中的史料務求審慎翔實,
《康熙二十六年徐聞縣志》,是今徐聞縣傳世舊志中最早的一部,為康熙朝徐聞知縣閻如珆主持修纂。該志采其前郡志史料,又詳加甄別。對于郡志所缺者,
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是在數(shù)千年歷史里累計和升華的,又是在前人昭示后人和后人承接前人中延續(xù)和貫連的。由此形成的古老而常新,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具體的過程。對于個體而言,價值提供了人生意義之所在,有此意義,而后知所取舍,知所選擇,知所向往,知所守定。本書敘述了歷史留給我們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兩千年傳承過程中的人情、物理、
本卷從歷史地理學科角度對清史問題中與地理相涉的研究加以系統(tǒng)總結和梳理,從疆域、政區(qū)、自然、輿圖、人口、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提綱挈領地提取出若干重要問題,展現(xiàn)其核心貢獻,總結其基本方法,指出其缺陷不足等,并將各專門領域的研究置于學術史的脈絡之中,揭示學術研究重心、研究方法的轉移及其與整個學術和社會思潮轉變之間的關系。
本書在闡釋教師素養(yǎng)的基礎上,以精選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篇章為載體,以詩性閱讀理論為切入點,以導讀部分為呈現(xiàn)平臺,引導讀者透過作品的詩性意蘊,遙望古代文學大家的詩性思維和詩性精神。本書按時代順序分為五章:先哲智慧、六朝風流、大唐氣象、宋元情韻、明清世態(tài),除第一章以主要典籍為選編對象外,其余四章基本以代表作家為對象,每個篇目包括
本書旨在對《春秋》經(jīng)傳等早期經(jīng)典的歷史書寫從史學理論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探討,主要對《春秋》經(jīng)傳的書寫者(史官)、文本(史書)和歷史事實三個方面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充分體現(xiàn)出歷史的客觀事實、作者的主觀意識,以及兩者結合所形成的歷史記載之間存在的張力,展示了中國古代早期史學萌芽時期人們歷史意識和歷史書寫的初步形態(tài),并進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