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爾廳志》全書共八卷,首次完整翔實地記載了湟源的地理、歷史、軍事、政治、民族、宗教、經(jīng)濟、文化、習俗等情,比較如實地記載了清代以來丹噶爾的自然概況和社會風貌,它是湟源縣第一部方志著作,為研究青海歷史、湟源歷史的重要文獻。
本書共七十五卷,內(nèi)容包括:建置表、星野·疆域·風俗、城池·公署·坊表、山川、水利、戶賦、學校·書院、兵制·海防、壇廟、大事紀、職官表、選舉表、武衛(wèi)表、名宦傳、人物傳、藝術(shù)傳、列女傳、藝文、金石、古跡、冢墓、寺觀、物產(chǎn)、方言等。
本書是《長白文庫》叢書中的一部!堕L白文庫》從大文化的角度,對吉林文化的科學內(nèi)涵、典型形態(tài)、各文化領(lǐng)域的成就、歷史演變、精神特質(zhì)、現(xiàn)實價值進行研究探索;進而通過人物評傳、文獻提要、大事編年等形式來總結(jié)、整理和體現(xiàn)吉林的地域文化;然后選取最具代表性、可視性的方面加以展示和再現(xiàn),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它主要出自各類正史、文獻
光緒版《畿輔通志》是清朝直隸省省志,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期間,延聘保定蓮池書院主講黃彭年主纂的。于同治十年末始,于光緒十二年修成,歷時十六年,用銀十二萬余兩。該志系統(tǒng)記述了直隸省的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全書考訂精審,體例完備,資料充實,是直隸省自有志以來*有名、*實用的版本,具有重大開發(fā)利用價值和史料價
《[光緒]畿輔通志》是清朝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期間,延聘蓮池書院主講黃彭年主纂的直隸省省志。于同治十年末始,于光緒十二年修成,用銀近十二萬兩。全書共計三百卷,系統(tǒng)記述了直隸省的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狀況。該書考訂精審,體例完備,資料充實,是直隸省自有志以來*有名、*實用的版本,也被當今方志屆公認為是全國*有名的
光緒版《畿輔通志》是清朝直隸省省志,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期間,延聘保定蓮池書院主講黃彭年主纂的。該志系統(tǒng)記述了直隸省的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全書共300卷,本冊內(nèi)容為40—45卷。
據(jù)民國求知學社印本影印。全書共十一卷五冊,按山川大勢分野,以富有代表性的陰山、長白山、北嶺、南嶺、阿爾泰山等為界,劃為十一部,每部下列相應(yīng)省區(qū),包括京直綏察熱、滿洲、魯豫晉秦、甘套青蜀、鄂湘贛皖、蘇浙閩、兩廣云貴、川邊藏新外蒙共三十省區(qū)。全志共5冊11卷。第一冊,京、直、綏、察、熱五省市、區(qū)志;第二冊,滿洲三省志;第三
《吉林分巡道造送會典館清冊》是光緒十八年二月呈報的公文,今由吉林省圖書館曹殿同志標點整理。此書為孤本志書,彌足珍貴,曾經(jīng)周克讓先生審稿,傅伯昕等同志抄正,最后由李澍田教授審定,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長白文庫》是詳盡展示長白山文化的大型整理與研究類叢書,《吉林志略》是其中之一,《吉林志略》記錄了光緒初年吉林將軍銘安有關(guān)政務(wù)選官添缺的奏折及皇帝的批文,以及關(guān)于吉林輿地道里和貢品等事。如吉林每歲進貢物產(chǎn)清冊,接駕及恭賀萬歲進貢產(chǎn)物開列在內(nèi)。書中涉及部分內(nèi)容,《吉林通志》中也有收錄,但只撮其要,記載十分簡略。而本書首尾
《吉林外記》成書于道光七年(1827)八月,是吉林最早的志書。吉林的山川、疆域、沿革、城池、學校、祭祀、古跡,與夫官職、兵額,錢糧之數(shù),田產(chǎn)物土之宜,人物風俗之異,都一一記載,對研究清朝時代吉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