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世紀的大約上萬件藏文寫本保存在敦煌藏經(jīng)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獻得以保存。不過非?上У氖,這些獨一無二的藏文資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別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國和法國。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理應得到整理保護。讓流失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敦煌古藏文文獻,能夠以整理出版形式回
7-10世紀的大約上萬件藏文寫本保存在敦煌藏經(jīng)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獻得以保存。不過非常可惜的是,這些獨一無二的藏文資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別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國和法國。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理應得到整理保護。讓流失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敦煌古藏文文獻,能夠以整理出版形式回
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本書將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包括全部英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圖版。由英方提供全部黑白縮微膠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負責原始資料的整理和圖版的制作;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
本書十卷附錄一卷,明代謝庭桂纂修,明代蘇乾續(xù)修,現(xiàn)金玲、孫顯斌依據(jù)收藏于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院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點校整理。本書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延慶縣志書,也是留存最早的北京志書之一,是一部詳細記載隆慶州(今北京市延慶區(qū)一帶)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等內容的志書。該書分卷詳細描述了當?shù)氐纳酱、城池、官署、?/p>
金毓黻(1887—1962),活躍中國史學界30余年,于史學、文學、小學、金石、文獻、考古、歷史地理等諸門學科都有著精深的造詣,代表作為《東北通史》《渤海國志長編》《宋遼金史》《中國史學史》和《靜晤室日記》。最值得推舉的是歷40年而不輟撰寫的550余萬字的《靜晤室日記》,堪稱文史寶庫、日記杰作和學術巨著。金毓黻留給后人
大鵬所城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鵬所城不僅保存有完整的物質形態(tài)的城防系統(tǒng)、明清民居、街巷格局、周邊環(huán)境,還保存了系統(tǒng)的大鵬文化(包括語言、神靈崇拜、節(jié)慶習俗等),其原住民幾乎均為明清兩朝軍士的后代。其中“太平清醮——大鵬所城祭拜英烈習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為大鵬所城博物館館長,數(shù)十年來扎
《春秋通說》,宋黃仲炎撰,據(jù)國家圖書館藏明鈔本影印。黃仲炎,字若晦,浙江永嘉人。肄舉業(yè)而罔功,至老不第,以窮經(jīng)篤古為業(yè)。 黃仲炎史傳所載極少,但對其《春秋通說》評級極高。《四庫全書總目》言其“大旨謂‘直書事跡,義理自明’”,“立意明白正大,深得圣人之意,蓋迥非安國所及”。是書宗朱子《春秋》無褒貶之說,故其書于治亂得失
《史記》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的經(jīng)典,如何讀懂經(jīng)典,或者說如何讓經(jīng)典好讀?張大可教授可謂用了畢生精力。張教授通過對《史記》的研究,結合多年的古籍整理以及自身閱讀的經(jīng)驗,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史記全本注譯》。 這套《史記全本注譯》從內容上有如下特點: 一、《史記全本注譯》的內容構成 在今本《史記》基礎上獨立創(chuàng)作,增加了緒
黃驊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黃驊境內就有人類居住,歷代留下了相當豐富的遺跡和文物。黃驊市博物館屬綜合性博物館,所收藏的文物較為豐富,系統(tǒng)反映了黃驊市歷代精品文物特色,展示了黃驊文物遺址的價值內涵,可以從中領略黃驊歷史文化的厚重,讓人們走近黃驊這座歷史之城、英雄之城。為了更好的展現(xiàn)黃驊豐富的文化遺產,經(jīng)過相關專家的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