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少年中華史.五代》,講述了五代(907年-960年)上承唐末、下啟宋初的歷史事實,本書以五代(梁、唐、晉、漢、周)更迭為主線,兼述十國(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興亡。全書以“演義”筆法串聯(lián)史實,既忠于正史框架,又融入民間傳說與作者評述,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唐史》所描繪的唐朝史(618年—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鼎盛時期,其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開放,塑造了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盡管中后期陷入藩鎮(zhèn)割據(jù)與宦官專權的困局,但其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成就與民族融合為后世留下寶貴遺產(chǎn),堪稱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宋史》所描繪的宋朝(960年—1279年)史,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轉型期,經(jīng)濟文化高度發(fā)達,但軍事弱勢與政治積弊導致外患頻仍。其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成就與科技突破為后世奠定基礎,堪稱中華文明的璀璨篇章。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清史》(1644年-1912年)是一部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學魅力的巨著。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再現(xiàn)了清朝的興衰成敗,既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也是一部生動的文學作品。對于讀者而言,閱讀此書不僅能增長歷史知識,更能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前漢》講述了前漢(西漢)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的壯闊歷史,前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其政治制度、經(jīng)濟成就、文化繁榮和疆域拓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之一。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南北朝》,講述了南北朝(420年—589年)政權更迭頻繁的分裂時期所發(fā)生的曲折歷史往事,闡釋了當時關于民族遷徙、文化交融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底層邏輯。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明史》,講述了從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276年的帝國興衰。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再現(xiàn)了明朝朝的興衰成敗,既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也是一部生動的文學作品。對于讀者而言,閱讀此書不僅能增長歷史知識,更能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兩晉》所講述的兩晉歷史(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分為西晉(265年—316年)和東晉(317年—420年)兩個階段,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是中國歷史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民族融合加速的關鍵時期。 兩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時期。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未能化解內部矛盾,最終因內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后漢》講述了后漢(東漢)(25年—220年)時期的歷史往事。后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由西漢宗室劉秀建立。新朝末年(公元23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fā),劉秀趁勢而起,于25年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柏鄉(xiāng)縣)稱帝,沿用“漢”為國號,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世祖光武帝,其統(tǒng)治時期被稱
《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胳,戎有受服,神之大節(jié)也!贝四舜呵飼r期周臣劉康公之語。顯然,將“兵戎”與“祭祀”并列,反映出春秋時期政治精英已經(jīng)認識到戰(zhàn)爭對國家生活的重大影響!秾O子兵法》之《計篇》亦開門見山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痹诖呵飼r期軍事專家孫武的眼中,戰(zhàn)爭已經(jīng)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