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介紹本體論的基礎上,進而論述了認識論和方法論,在宏大的視野下,融通對比了中西方哲學史上主要哲學家的思想理論成果,尤其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做了深刻的發(fā)掘與闡述,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及價值認知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本書采用對話體,表述簡潔,深入淺出,有助于閱讀理解,對于人們拓展哲學視野、讓哲學成為“有用”之學極有幫
耶吉從社會批判的視角分析了阿倫特的政治理論,把它應用于對現(xiàn)代社會的病理學分析。她認為現(xiàn)代世界充滿了“世界異化”現(xiàn)象。但她借助對“世界”概念改造以及對“人”的概念的重釋,明確了社會批判的人類學背景,初步告別了傳統(tǒng)的本質主義異化理論。
該論文集集合了與批判理論相關的一流學者對此問題的思考,不僅包含耶吉等新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基本主張,而且還包括解釋學、后結構主義等學派的批評反思。該論文集對我們深入了解批判的內涵、規(guī)范性基礎及其與科學的關系等一系列關鍵主題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對歷史、歷史觀、歷史學的全面梳理。銘記歷史、傳承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從歷史中增強定力,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基礎,更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歷史階段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產生170多年以來,對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解構、重建、反思至
詮釋學又稱解釋學,指對于文本之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理論或哲學,是一種可用于研究和指導閱讀實踐的哲學理論。本書收錄了閱讀與詮釋學研究小組4位成員學習與研究詮釋學的心得、體會以及讀后感,共計28篇文章,實為一本學術文集。全書分為“理論和歷史篇”“領軍人物篇”“指導閱讀篇”“應用篇”共四個部分,對詮釋學的起源、哲學觀點、代表人
本書大致分為序論和本論(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序論介紹了本書的基本觀點。本論由兩部分組成,每個部分也能成為獨立的形式。第一部分考察“和諧”理念的歷史,同時又論述了我的主張即為超越現(xiàn)代危機應該復活這個既古又新的理念。第二部分,從何為現(xiàn)代所追求的普遍價值觀這一問題開始,介紹了創(chuàng)價思想創(chuàng)新的生命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基于深刻
《中國詮釋學》集刊由山東大學學者傅永軍主編,主要登載西方詮釋學研究、中國詮釋學傳統(tǒng)研究、詮釋方法和詮釋理論等方面的學理性論文,以及從思想史的角度對上述學說、傳統(tǒng)演進發(fā)展所作的回溯省思的文章,同時旁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集刊主題相關的文章。本輯所收伽達默爾與西方詮釋學、詮釋學與西方哲學、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詮釋學的應用、
批判理論的首要問題是對其規(guī)范基礎的先行澄清,而批判理論至今并未徹底、妥善地解決這個問題。20世紀以來,各種基于陌生立場的批判層出不窮,哈貝馬斯將其做區(qū)分后,我們通稱為后現(xiàn)代批判。本書考察的理論對象集中于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這是內在批判,因為它仍然堅守現(xiàn)代性本身的基本價值理念,以這些理念本身作為現(xiàn)實的批判標準。我們主要關注當
本書收錄的文章,由多位東京大學教授,通過跨學科的視角,采取不同角度的解讀,以“表象文化論”中“顏色”為主題進行論述。集結了日本表象文化研究前端學術成果,系日本表象文化研究重要參考文獻。所謂表象文化研究,就是研究“表象”這一具有普遍性的實踐行為中所把握的文化事象。無論何種人類文化,都含有各自獨特的表象體系,因此,“表象”
本書系統(tǒng)分析了精神成長的四個階段,即打開、混亂、療愈、行思。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也許我們曾把這些經歷當作失敗的記錄和人生的經驗,但本書帶給我們的精神力量可以讓這些困難、挑戰(zhàn)和失敗的經驗變成我們蛻變和成長的跳板,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痛苦變成平和,把恐懼變成友愛,把茫然變成歡喜。本書將帶領你從精神層面深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