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作為家族記載的家譜,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銓選、婚姻制度等方面起過重要作用,這使家譜脫離了其原始意義,而成為一種影響甚廣、意義甚大的身份證明。通過家譜研究,為今后滿足海內(nèi)外子孫“尋根謁祖”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通過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本。清劉坤一編。是書錄同官之人官第、字號、籍貫、生年、履歷,并錄其曾祖、祖父、父、伯、叔、兄、弟、子、侄之名。書簽題“光緒丁西年(二十三年)刊”,書名頁題“光緒二十四年成成二月兩江總督新寧劉坤一撰”,是其書開雕于光緒二十三年,完成于光緒二十四年。
7-10世紀的大約上萬件藏文寫本保存在敦煌藏經(jīng)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獻得以保存。不過非?上У氖,這些獨一無二的藏文資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別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國和法國。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理應得到整理保護。讓流失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敦煌古藏文文獻,能夠以整理出版形式回
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本書將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包括全部英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圖版。由英方提供全部黑白縮微膠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負責原始資料的整理和圖版的制作;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