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記錄了作者過往數(shù)年旅行和成長經(jīng)歷的“筆記”,除了分享旅途,還配上了多幅手繪旅行線路圖。全書分六章,前三章分別是有關童年、少年大學生、青春期讀研時的旅行,后三章回憶的是作者工作后的旅行。到2017年,他的足跡已遍及每個省市自治區(qū),包含港澳臺和魯、皖、蘇、浙、閩、贛六省的每個地級市。作者每次出游歸來,都會按比例尺繪
《燕趙中文學刊》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每年出版兩輯,刊發(fā)文稿強調思想性、學術性與可讀性并重。本輯劃分五個板塊: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主要是對共工形象的流變及其文學意義、宋金遺民詞人用典、趙孟頫“畫陶”及其陶淵明接受、帛書《昭力》篇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主要是對“下江”作家在戰(zhàn)時重慶的文學接管、網(wǎng)絡文學的“新知
《唐代文學研究》原為西北大學中文系唐代文學研究室創(chuàng)辦于1981年的《唐代文學》,次年改稱《唐代文學論叢》。1982年,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在西安成立,《唐代文學論叢》被確定為學會會刊。從1988年起,《唐代文學論叢》改名為《唐代文學研究》,并延續(xù)至今!短拼膶W研究》(包括其前身)已連續(xù)出版38年,主要刊布海內外有關唐代文
《微型小說的敘述藝術》從當代較有影響的微型小說經(jīng)典文本出發(fā),結合中國古典文學“言”與“意”、“象”與“境”等傳統(tǒng)文藝理論思維,同時汲取西方近年來結構主義、文本細讀、敘事詩學等研究方法,對包括微型小說的敘事場域、情感張力、精神意蘊、隱性敘述、形象特質、詩化余韻、敘述美學、敘述哲學等前人較少涉足的理論層面,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觀
《傾城歲月》是一部反映改革開放轉型時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長篇小說,在小說主人公群像艱苦創(chuàng)業(yè)與個人情感故事的相互交織中,揭示了社會變革大背景下一代人自我探索的奮起歷程和精神生活復雜多變的特質,以極具陜西地理文化標志性的秦嶺為主人公名字,有著明顯的隱喻性指向。作品以1995年秦嶺下海為時間點,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展開了文本敘述
《庚子國變——八國聯(lián)軍侵華始末》是姜迪偉所著的一部歷史紀實作品,詳細記錄了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始末。這場戰(zhàn)爭不僅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加速了封建王朝的滅亡。書中指出,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西方列強的侵略行為密切相關,民族危機的加深和西方傳教士的不法行為激起了民眾的普遍痛恨。戊戌政變
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創(chuàng)作的詩詞作品,書寫了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游歷山水勝境的感受。作者游歷山川名勝,縱情山水,吟詠旅途,以抒盛世之胸臆。還對當?shù)刂匾獨v史名人進行研究,概述其生平業(yè)績,以勵今人,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閱讀性。作者從小熱愛文學,近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比較有影響的作品,也獲得了不少獎項。其作品風格清新,藝術性較高,抒發(fā)了自
《淞隱漫錄》又名《后聊齋志異圖說》《繪圖后聊齋志異》,是清代王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其體裁和題材都仿照蒲松齡《聊齋志異》,但取材范圍較《聊齋志異》廣,如包括外域之風土人情以及煙花粉黛等。本書整理者對其文本進行詳細注釋,并附有精妙評析,借由原撰者“三十年來所見所聞、可驚可諤之事”,以期全面反映清代社會概貌和原撰者的心路
本書以文學故事的形式記錄了中英民間人士聯(lián)合面向國際社會揭露九一八事變真相的證言。故事以九一八時間后期為時間背景,以獨有的視角發(fā)掘、展示了沈陽的愛國知識分子等民間人士在我黨的組織領導下,冒著生命危險,與敵人斗智斗勇,最終成功向當時的國聯(lián)(聯(lián)合國前身)遞交了一份獨特、完整、系統(tǒng),且能確鑿見證九一八事變史實的史料這一過程。為
本書將袁昌英、冰心、廬隱、馮沅君、石評梅、謝冰瑩、胡蘭畦、陳敬容、鄭敏和沉櫻等作家納入研究視野,既從新的視角和層面重新閱讀、研究和審視冰心和廬隱等熱點作家的作品。文學接受史和文學交流史“因性而別”。本書揭開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的文學書寫與德語文學資源的關系圖譜,論證文學接受中的性別差異,為拓展中國20世紀的女性書寫研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