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古編、巴國編、蜀國編、仙眾編、山石編、河川編、草木編、禽獸魚蟲編等篇章。
本書利用傳世文獻、兩周金文資料、戰(zhàn)國簡帛材料,描繪西周、春秋、戰(zhàn)國每一時代宗教信仰的基本內容、整體面貌。在此基礎上分條析理由商到西周、歷春秋戰(zhàn)國而至“大一統(tǒng)”國家建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信仰領域的變化,探討天、帝、祖先對于兩周政治文化的影響,考察天、帝、祖先崇拜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并指出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對于華夏
《壇經》是中國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尊稱為“經”的著作,可見其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之高。本書主要以《壇經》前后表面文字矛盾為切入點,從頓與漸、不落階級與階級次第、有修與無修、佛性非斷非常與可增可斷、自性凈土與西方凈土五個角度研究其中所蘊含的體用不二中道思想。本書最后從總體上探討了佛教的體用不二思想。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中西文化交流新一頁、皇宮中的洋教士、明清之際的中國文人與傳教士、西方天文化歷算傳入中國、從《山海輿地全圖》到《中國新圖》、窮理學:西洋學問之總匯等。
本書圍繞佛道審美本體論、佛道審美修養(yǎng)論、佛道審美境界論漸次展開,以審美本體論為基礎和出發(fā)點,以審美修養(yǎng)論為中心,以審美境界論為歸宿,構筑起佛道美學思想的基本框架。
本書根據鈴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系統(tǒng)考察了禪在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性格形塑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立體闡釋了禪的核心特質。是讀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禪學不可繞開的重要著作。
道教是唐代歷史中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對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很好地認識和把握唐代歷史,就應該深入地了解道教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本書選取了神仙道教與唐代社會、道教與唐代婦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術與民間習俗、道教神仙與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俗中的道教印記以及儒、釋、道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等幾個方面進行
《仙佛奇蹤》,又名《月旦堂仙佛奇蹤》,此書于萬歷三十年(1602)寫成,共八卷。明代洪自誠撰。因其多為里巷傳說、世俗之談,故《四庫全書總目》視之為荒怪之談,而附于小說家類之中。內有一百多幅人物版畫,頗為精美,有明代徽派版畫風格,對于研究和探討古代哲學和養(yǎng)生有比較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
圖騰史是人類社會生活史的重要一部分,本書便是一本研究圖騰藝術的史前藝術史專著。主要敘述了圖騰制的地理分布、圖騰的文字、圖騰的裝飾、圖騰的雕刻、圖騰的圖畫、圖騰的跳舞、圖騰的音樂等。
山田仁史作為日本民族學泰斗大林太良的弟子以及神話研究的新時代翹楚,這部《新神話學入門》是他向恩師的致敬之作。如果說大林先生的《神話學入門》(1966)扼要地勾勒和構建了他心中的神話學學科的框架,是一個人眼中的神話學學科,那么這部《新神話學入門》則更注重呈現(xiàn)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源遠流長而又多姿多彩的各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