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至1866年,密福特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本書即以書信體裁,記錄了他在北京的所見所聞。從英法聯(lián)軍侵華到太平天國運動,在清王朝日薄西山的大背景下,他描述了皇室貴族、沙場軍人、文化精英、僧侶平民等不同人群的生存狀態(tài)。這是一幅19世紀60年代的社會生活圖景,也是記錄清朝后期社會的寶貴史料。
本書是天才的歷史學家張蔭麟先生的名作。作者以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文字,概述了自上古到中古的中國歷史,體現(xiàn)了作者淵博厚實的學養(yǎng)與深邃敏銳的洞見,且富思想內(nèi)涵和理論深度。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飽含情感與敬意,書中的不少觀點和思想在今天仍極有價值和啟發(fā)意義。
歷史學者、中國原生文明理論家孫皓暉全新文化散文集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懷古,關于秦文化的古跡;第二部分斯人,關于古今人物;第三部分年華,關于秦文化,尤其是詩、酒等。 古來酒風,濃烈莫如戰(zhàn)國戰(zhàn)國酒風,雄放莫如秦人秦人遺風是我們生命的基因,靈魂的根基何謂秦風?永不沉淪之頑韌精神也
敦煌日課是一套關于敦煌和敦煌藝術的通識類讀物,全面介紹有關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活潑可愛的手繪圖畫,以及真實清晰的壁畫臨摹,講述了354個不可思議的敦煌藝術小故事。讓讀者了解敦煌的歷史、文化、地理、藝術、軍事、建筑、風俗、神獸、植物、紋樣、飛天、樂舞(含樂器)、壁畫、顏色、日常與運動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第一冊
本書是一部研究日本在婆羅洲施行戰(zhàn)爭暴行的著作。作者廣泛搜集并梳理了散布于英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相關史料,講述了1941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對婆羅洲的侵略歷史、殘暴的統(tǒng)治政策,以及應當承擔的戰(zhàn)爭罪責。全書對于日軍制造的龍納旺大屠殺、山打根死亡行軍等暴行的揭露尤為深刻。同時,還講述了婆羅洲人民為了
這本書介紹了清代詩人和文學家袁枚(1716-1797)的人生和作品。袁枚是桃花扇派的重要代表,以其詩歌、散文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著稱。書中探討了袁枚的藝術風格、思想、以及他在文學中的地位。同時,作者還討論了袁枚的個人生活和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对秱鳌愤@本書不僅讓西方讀者了解這一重要文學家的生平及作品,也為研究
杜甫詩歌整體上充滿敘述性,作者精心選譯其中327首,按照詩歌呈現(xiàn)時間、地點有序排列,串聯(lián)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詩人自傳,首開以譯詩代傳之先河。這種傳記寫作方式也稱為以杜解杜。本書英文原版于1934年出版,是杜甫傳記第二卷。作者按照杜甫居住地的變遷來描繪其人生軌跡,直觀展現(xiàn)了杜甫晚年的生命歷程,屬于杜甫后半生的傳記
他助父起兵,為大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順利登上了皇位,成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使得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本書聚焦李世民的傳奇一生,以史實為筆解讀他如何以卓越的政治才能、英明的決策和非凡的藝術造詣而聞名于世,展現(xiàn)一代英主心懷天下、任人唯賢的治世
《西域鴻爪錄》為著名考古學家王炳華的文集之一種,主要收錄作者2009年以來未結(jié)集的文章。主要分為孔雀河青銅時代、精絕樓蘭、絲路新探、西域斷想、學人情愫等幾個部分。如求索青銅時代孔雀河綠洲居民的精神世界、樓蘭古國興衰與環(huán)境變遷的考察、唐置輪臺縣與絲綢之路北道交通、新疆考古中所見薩滿崇拜等,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王炳華,北京
本書以年譜圖錄的形式既簡約又生動形象地展示了19世紀英國詩人歷史學家約翰·阿丁頓·西蒙茲充滿糾結(jié)又不斷超越自我的心路歷程。本書主要呈現(xiàn):第一,西蒙茲出身名門,善結(jié)文人雅士,形成頗具品味的私人文化圈;第二,有文人風骨的西蒙茲一生為學,筆耕不輟,著作宏富,尤其在文藝復興史研究領域留給學界諸多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