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明清之際文壇領袖、著名學者錢謙益的年譜長編。主要以錢謙益的詩文、尺牘、行履為線索,從時人著述、尺牘、序跋、筆記乃至于方志、檔案中,詳盡搜羅了與錢謙益相關的文字,綴連補遺,考訂鉤玄。本年譜從3個層次來還原錢謙益的生平和思想。第一層,全面梳理錢謙益存世著作,并將其所有詩文篇目考證系年。不能系年的,作為附錄置于文末。第
本卷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絲綢藝術大系”之一。本卷主要系統(tǒng)收錄中國絲綢博物館所收藏的清代絲綢藏品,包括150—200件絲綢藏品,按不同年代、不同材質按序分類,進行藝術性篩選、數(shù)字化采集圖片等工作,完成館藏絲綢藏品基本實物信息的錄入。本卷還配套相應
本書為“中國絲綢藝術大系”之一。本卷主要系統(tǒng)收錄廣東省博物館所收藏的絲綢藏品,包括約160件絲綢藏品,按不同年代、不同材質按序分類,進行藝術性篩選、數(shù)字化采集圖片等工作,完成館藏絲綢藏品基本實物信息的錄入。本卷收錄文章1篇(5000-10000字篇),為機構藏品概況介紹及相關藏品研究。本卷還配套相應的文物說明與文獻信息
本書為“浙江現(xiàn)代文學名家年譜”之一種。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zhèn),出生于天津,F(xiàn)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于20世紀40年代出版了《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xiàn)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tǒng)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
“南方絲綢之路”在國外學者圈里又稱為“西南絲綢之路”。與其他絲綢之路最大的不同是,“南方絲綢之路”貫穿了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溝通了以長江黃河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古巴比倫文明、以印度河為中心的古印度文明和以尼羅河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作者通過以下四章節(jié),詳實論述了該書內容:第一章興起的文明:秦代及以前南
本書稿主要圍繞廣西公母山三個瑤族屯,運用民族學田野調查法,以2012年至今十多次的實地考察為基礎,描繪了公母山和諧的民族關系,記錄了這三個瑤族屯的節(jié)慶習俗、經(jīng)濟生活、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等內容,展示當?shù)噩幾宓纳鐣䴕v史與跨越式發(fā)展脈絡,記錄在新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站在文化保護的立場上記錄當?shù)氐娘L俗習慣,展現(xiàn)新時代新現(xiàn)象,為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qū)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民族,其分布地域廣、支系繁雜。由于歷史原因及所處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支系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素。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也有少量分布。本書運用民族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對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的彝族,從彝文古籍記述彝族古代
本書為2023年在昆明召開的云南首屆“楊慎與云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圍繞楊慎的文學、語言、詩學、書法、哲學、文獻整理等領域以及楊慎與云南文化等展開討論,顯示了對楊升庵研究的廣度、厚度和深度,得到了中新網(wǎng)、新華社、云南日報等媒體的高度肯定。論文共24篇,主要為學界新探、地方文
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歷史上生活在云中地區(qū)(托克托)或者與云中地區(qū)(托克托)有過交集的歷史人物故事。全書按照歷史朝代順序,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中華民國,將帝王將相、詩人俠客等一一講述,并將歷史人物與人文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和歷史事件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既有真實歷史人物故事的講述,又有傳說中經(jīng)典故事的再現(xiàn),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云中
本書是一部講述呼和浩特城市建設歷程的資料性圖書,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是關于呼和浩特市的建置沿革及自然資源,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呼和浩特的建設及其地理環(huán)境、土地資源、礦產能源、動植物資源等;下篇是關于呼和浩特的文化遺產與特色,向讀者展示了呼和浩特從原始社會至民國時期的文化遺產及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