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既展現克羅地亞國家魅力,又關注其與浙江經貿、文化往來的科普讀物。本書主要面向希望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克羅地亞的讀者,將深入淺出地從總體上介紹克羅地亞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讀者更能從中了解克羅地亞近年來與我國特別是與浙江省的交流合作。
本書為德國醫(yī)生保羅·阿思密的后人根據阿思密在中國期間拍攝的照片資料和報告、日記等文字材料整理、編寫而成。 保羅·阿思密于1900年首次來到中國,并進行了一次從北到南穿越中國的旅行。1906年他又來到中國,乘船逆行長江到達重慶,開辦了重慶第一家德國現代醫(yī)院大德普西醫(yī)院。后來與中國女子結婚,徹底
巴爾扎克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栋蜖栐搜芯课募分饕塾诮鼉砂倌陙硎澜绶秶鷥鹊陌蜖栐藢I(yè)學術研究,根據中國巴爾扎克研究的情況,選擇了各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論文,以及較新的、尚未有中文譯文的論文。這些論文來自法國、德國、瑞士、英國、美國、蘇聯、日本等,出自巴爾貝里斯、普魯斯特、布托爾、茨威格、費定等著名作
在歲月長河中,北京孕育了眾多杰出的文藝家。本書是一部以第一手文獻構建的文藝圖志,通過追尋20位文藝家的創(chuàng)作軌跡,在紅墻灰瓦間勾勒出新中國文藝建設者的集體肖像。這些文藝名家在北京留下了深刻創(chuàng)作印記,又以各自方式將個人創(chuàng)作融入時代洪流,共同鑄就了新中國文藝建設的輝煌篇章。本書最珍貴之處在于其對歷史文獻的探尋和守護。探微可知
中國人有一種螞蟻經營的精神,即使是難民,也會掙扎圖存。陳存仁 打開《抗戰(zhàn)時代生活史》,我們看到的不是宏大的英雄傳奇,而是一位普通醫(yī)生在淪陷區(qū)提心吊膽的日常。 作者陳存仁以親歷者視角,記錄下抗戰(zhàn)期間上海的社會生態(tài)與民眾生存圖景,將我們帶回19371945年的上海街頭:戰(zhàn)事爆發(fā)后倉皇奔逃的難民、曾經繁華的鬧市突落炸彈、淪陷
葛昆元,《上海灘》雜志原常務主編,編輯部主任,資深編審。本書作者長期擔任上海市方志辦、上海通志館所屬的《上海灘》雜志的編輯工作,歷任編輯、執(zhí)行副主編、常務主編等。本書所收錄的百余篇文章,是其在數十年編輯工作中,采訪撰寫的文化名人訪談和紀實類文章,大部分曾在文史類雜志和報刊發(fā)表。所采訪和撰寫的對象有作家、學者、藝術家等,
本書收錄今河南省各縣市產生于宋代,主要是北宋地表以上的石刻,包括碑碣、經幢、塔銘、造像記、摩崖等。對收錄的石刻按產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編錄,并借助金石學與古籍整理的方法理論,參考古今金石文獻對所收錄石刻進行規(guī)范的文字整理,包括標點與?,以利閱讀與使用。內容涉及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科學等,多名人名碑,可作為
本書采用以禮解詩、以詩明禮、詩禮互證的研究方法,借助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在鉤稽、分析資料的基礎上,考察了周代郊祀配天禮、籍田禮、祭祖禮和祭方社田祖禮的基本情況。然后結合周代禮樂制度考證了《詩經》中《思文》《載芟》《噫嘻》《臣工》《豐年》《良耜》《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農事詩的主旨。最后考察了《周禮·籥章
工業(yè)革命之前,農業(yè)是各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為國家社會穩(wěn)定、文化繁榮和邊境安寧的保障,更是維系專制國家統(tǒng)治的重要條件。18世紀之前,俄國農業(yè)十分落后,雖然三輪耕作制度已逐漸普及,但鐵制農具使用率非常低,無機肥料并未推廣,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即便如此,俄國糧食仍大量出口國外。從19世紀初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逐漸普及,
本書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王子今教授主編,共計收錄36篇論文,作者多為秦漢史學界的中青年骨干力量,來自于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山西大學、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湘潭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渤海大學、中國公安大學、首都